![]() |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方向 团队成员 科研项目 代表论文 代表专利 设备平台 联系我们 登录 |
![]() |
2018年第十届江苏省生物医学光子学年会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启动会通知(第三轮)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8日 10时37分
2018年第十届江苏省生物医学光子学年会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启动会将于2018 年12 月22 日上午9:00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校区)自动化学院1号楼511会议室举行。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密切交流合作,共同把握研究前沿,探讨学科发展方向。会议主题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及交叉前沿学科、医疗器械最新成果、产业前景、人才培养等方面。 同时将正式启动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肿瘤微波消融多模态精准评估研究系统的研制。会议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本项目的实施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介绍项目申报、进展等相关情况,并与参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共同商定仪器项目的落实和执行计划。 会务组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此次盛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会。 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协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第十届江苏省生物医学光子学年会 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启动会议日程安排 一、会议安排
邀请专家: 赵淳生 院士 赵淳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赵淳生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4年获法国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获美国Virginia Tech能量收集材料和系统中心(CEHMS)颁发的超声电机技术杰出贡献奖和由IWPMA颁发的压电超声电机领域终生成就奖,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2015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国防系统先进工作者、总装备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等称号。赵淳生在振动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超声电机技术及其应用做出了重要的成就,并且在振动模态参数识别、多点激振和测量技术、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电动式激振器设计与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7年,赵淳生及其团队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4项,研制出四个系列的50 多种超声电机。2017年11月11日,赵淳生院士、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设立了“赵淳生科技奖励基金”。
郭万林 院士 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协会理事,力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机械设计和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创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纳米力学硕士与博士点、纳智能材料结构与仿生工程国防重点学科。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纳尺度物理力学”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2008年入选江苏省首届攀登计划,2010年成功申请建设教育部“纳智能材料器件”重点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防预研和基础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其三维约束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Guo’s Constraint Factor”理论,成果入编一系列行业手册,并已用于多个航空型号和国家重大工程。郭万林在SCI源国际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6项,已授权10余项,围绕纳米力学关键科学问题、纳尺度多场耦合与器件原理、纳尺度物理力学等主持举办三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曾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工作和访研,并在多国讲学。
邓玉林 院士 邓玉林博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副院长/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防科技511人才等。社会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学委会副主席、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中国委员会委员、装备发展部载人航天技术预先研究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医学应用领域战略专家组专家、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生命进化与起源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生物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还担任《生命科学仪器》和《世界复合医学》主编等。主要学术成绩:一直致力于将生命科学与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新的生物技术,并以此为手段解决了生命科学和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的难题。承担多项包括国家863重大项目、973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民用航天专项等重点重大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500 多篇,其中 SCI 论文300 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9项,其中授权专利42项。
顾宁 教授 顾宁,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分子功能材料薄膜、纳米加工以及纳米材料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完成并正在承担十多项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论文三百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六十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数项。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政府特殊津贴、第七届先进科技工作者等鼓励。
屈军乐 教授 屈军乐,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荧光寿命成像和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1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 1 项、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发表 SCI、EI 收录的研究论文 80 多篇,申请并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 项。
顾月清 教授 顾月清,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多个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及相关省部级科技项目的会议评审专家。《激光生物学报》副主编,国际影像学杂志AJNMMI、《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等编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靶向探针及靶向前药的研究,将生物药物信息学及分子影像技术融合到药物研究各领域,开发了多种活细胞、活体检测分子探针,并结合各种抗癌药物及纳米载体研究靶向抗肿瘤前药。近几年,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973课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基金、海外及港澳合作研究项目等。已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PCT专利等。近三年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了SCI收录论文80多篇。
魏勋斌 教授 魏勋斌,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青,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Fellow,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生物物理学会和美国光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和免疫的在体光学影像和分子探针技术以及肿瘤的光学成像和老年痴呆症的光疗方法,首先建立了可实时无损监测小动物循环肿瘤细胞的在体流式图像系统,共发表NATURE、PNAS等SCI论文70余篇,他引近800余次。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国内外专利十余项。受邀担任细胞分析领域期刊Cytometry Part A(影响因子3.71)的副主编,国家外专局“海外千人计划”评审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会评专家。
张道强 教授 张道强,工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100余篇论文,论文累计被他引4000余次(Google Scholar数据),研究成果获得多次国际奖项,包括国际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2006-2010年高引用论文奖、国际会议PRICAI’06及STMI’12最佳论文奖等。目前担任《PLOS ONE》等期刊编委,《Neuroimage》等几十种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及 IJCAI等十几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等职务。先后获得或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南航优秀青年教师奖和“校园年度人物”,2012年霍英东基金会第十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3年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2013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及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高峰 教授 高峰,教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有生物光子学、生物医学光电像、先进医学放射成像理论和技术、图像重建和恢复中的逆问题方法论(软场层析理论)、数字图像处理和多维数字测量、应用电子技术等。任Applied Optics, 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Medical Physics,光学学报、电子学报特约评审人,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和国际电子和通信工程师(IEICE)学会会员,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主参编专著教材4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2项。
刘珈 主任医师 刘珈,主任医师,湖南省肿瘤医院热放疗病区主任及热放疗研究室主任。1983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现改名为南华大学)医疗系。任中华放射肿瘤学会热疗委员会常委、亚洲肿瘤热疗协会(ACHS)理事13年,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主委、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理治疗分技委委员、CFDA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肿瘤热疗及消融学组长、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战略联盟热疗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职,近10年参与编撰的专业书籍14部。
武明花 教授 武明花,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任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办主任、湖南省颅底外科和神经肿瘤临床医学技术中心副主任、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九三学社新一届主委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肿瘤学科通讯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抑瘤基因的功能机制研究、表观遗传学在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非编码RNA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胶质瘤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高嵩 教授 高嵩,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用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肿瘤物理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物理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嵩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高校共建项目、IEEE国际民生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等多项科技项目,2015-2016年三项成果获得北京科技创新卷支持。任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十余个单位科技评审专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介入医学影像技术》及《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编委。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中文学术专著2部、译作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篇,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正在实审发明专利3 项,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实验室工作个人称号,2009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青年学者称号,2008年北京大学通报表彰,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仲外医学基金。
钱志余 教授 钱志余,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3D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医学影像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发表各类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45篇,EI30余篇。主持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主持863目标导向课题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参与国际交流重点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1项等研究项目。
李韪韬 副教授 李韪韬,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2009年到2010年之间,李韪韬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光学成像实验室工作。2013年到2014年再次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健康研究院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实验室工作。多年来围绕生物医学光谱检测、神经科学电信号处理、高分辨率光声成像技术开发研究,提供了疾病早期诊断和疗效检测的方法。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项目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现为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生物光子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李斯文 副教授 李斯文,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利用微纳结构在细胞及动物活体水平实现肿瘤早期诊断,构建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多方式联合治疗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研究基金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Cancer Research、Theranostics、Nanoscale、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十多篇。申请专利两项。担任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医疗器械与药学装备专业委员会协会秘书、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会员、多个SCI收录期刊审稿人。
王丛知 副研究员 王丛知,博士,副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压缩感知成像、超声经颅多点动态聚焦方法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11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申请国内及PCT专利25项(已授权7项)。2015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排名3/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