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方向     团队成员     科研项目     代表论文     代表专利     设备平台     联系我们     登录  
  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江苏省医疗救灾报道 杨天明教授你在灾区辛苦了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7日 11时02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赴四川医疗队在绵阳全面展开救援

  5月13日深夜11点多,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赴四川8人医疗队赶至绵阳,被分配到绵阳404医院,分为普外科组、脑外科组和护理组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8名赴川医护人员分别为大外科主任汤文浩主任医师、脑外科主任杨天明主任医师、普外一科副主任石欣副主任医师、脑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文宏、ICU护士长贺丽君、手术室护师王艳花、骨科护士周燕、急诊科护师夏泽燕。

       其中杨天明主任曾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医疗救护工作。

       (杨天明主任是我们实验室多年的科研合作伙伴,这次他又参加了救援工作,向他表示敬意)


据医疗队从绵阳发回消息说,地震使绵阳404医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一幢12层的医疗大楼出现了墙体开裂,里面还有点漏水,但主体结构尚安全。13日深夜到达后,该院收治了600多位伤病员,其中轻重病人都有,医疗队对受伤群众进行了仔细甄别,根据伤情不同进行不同的治疗处理和护理,一直到14日凌晨1:30,医护人员才在绵阳404医院的小广场上搭起的帐篷中休息了几个小时,早晨6多起来后,又开始新一天的救治工作。
  中大医院医疗队队长汤文浩教授说,截至14日下午3点,绵阳404医院13日、14日两天累计救治伤员714人,其中危重病人190人,完成手术516人次(含缝合手术),外县转来的伤员有279人,死亡病人8例。5月14日中大医院医疗队查房诊治84个病人,清创包扎5例,抢救休克2例,负责37个病人的护理包括输液、送检、导尿和生活护理。另有1名护士参加骨科病房护理,1名护士参加手术室工作。
  中大医院医疗队队员石欣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不断有伤病员从安县、北川等地送到绵阳404医院,绵阳仍有余震发生。在与石欣副主任通话的20多分钟时间内,电话前后断线了7次,但是石欣副主任仍十分激动说,虽然当地灾情严重,但当地老百姓素质非常好,不停地为医疗队和伤病员送来开水、稀饭、鸡蛋等食品和生活用品,还有不少市民主动前来献血,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支持和配合抗震救灾工作。
据悉,自派出第一批赴川救援人员之后,中大医院医务处、党办接到了很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的电话,纷纷要求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14日下午,中大医院医务处向全院医护人员通报了第一批赴川救援人员的情况,并简要地讲述了抗灾一线的实际条件和需求,在场的医护人员纷纷表示愿意前往抗灾第一线。

出发前说好不哭的

  前晚10点半,我刚刚在报社写完稿件,手机响了,是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主任陈少军打来的,“你可以作为我们抗震救灾医疗队的第114名队员,同时作为唯一的一位随队记者,前往灾区,帮助我们做一些后勤、通讯、联络等方面的工作,你愿意吗?”

  能为地震灾区的救援尽一份力,这正是我这几天一直期待的。“行,没有问题!”在得到报社领导的肯定答复后,我立即做好前往地震灾区的准备。

  昨天中午,飞机起飞前,记者邻座的一位中年女士哭了,她指着快报上一名中学生的受伤照片对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就遭受这样大的罪,让我们当父母的多心疼!”我鼻子一酸。还没到四川,悲伤的气氛已经弥漫。

  作为抗震救灾医疗队中的一分子,我能为地震灾区做些什么呢?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我的努力能够给灾区的同胞增添一丝生机,我愿意付出我最大的能力……”飞机起飞前,我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

  同机的一位中年男士是四川人,这场灾难突如其来,到现在,他还有几名亲戚没有联系上。“哭过了,我们不哭了。埋在废墟下的人要救,震倒的房屋要重建,我们只能选择坚强。”

  对,选择坚强,不要哭泣,我暗暗告诉自己。

一定要把救命电话拿到手

  记者昨天赶往地震灾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一台海事卫星电话带到江苏省抗震救灾医疗队。临行前,省卫生厅办公室主任陈少军一再叮嘱:“当地还有很多地方通讯不畅,医疗队进入山里救援病人时,这台电话可以救命!”从昨天早上开始,江苏省卫生厅的工作人员就忙着联系这台电话,最后,在江苏省卫生厅的协调下,这台海事卫星电话终于得到落实。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的应急通讯救援小分队昨天也和记者一道赶往四川。

  昨天下午5点,记者和救灾医疗队暂别,独自赶到四川省电信公司,拿到了这台可以救命的电话。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的应急通讯救援小分队的总指挥金长风和他的5名队友也赶到了这里。“我们接到总公司要求支援四川灾区的紧急通知后,立马就准备出发了。为了救援地震灾区,我们把全省的大部分海事卫星电话都带来了,一共20台,这样,就可以在亟待救援而又联系不上的地方派上用场。”金长风说,到达成都后,他们立即进入灾区工作,“实在等不及了,早就看到了地震灾区的报道,每看一次都忍不住想哭,但我们必须要坚强,还有很多人急等着我们去救援!”

绵阳的哥只肯收一半车钱

  在成都市区,记者正在为如何尽快赶到绵阳而发愁。一辆前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司机听说记者的难处后,立即表示,他们中途会经过绵阳,可以顺便带上。记者连声感谢,他却说:“这个时候,大家都要互相帮助,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要客气。”

  赶往绵阳的路上,记者不时看到路边上有倒塌的房屋。“越往下走,倒塌的房屋越多,都是被震倒的。”司机告诉记者。

  到了绵阳,虽然这里距离震中汶川非常近,但记者在街头看到,人们生活有序,并没有丝毫慌乱。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虽然余震不断,但现在都基本过去了,我们不害怕。”对于全国各地不断进入的支援队伍,他们也非常热情。记者打车到了半途,司机就掀起空车标记,他说:“只要是救援的或者志愿者,我们都非常欢迎,你们来帮助我们,我们当然也要回报你们啊,收钱太多不好啊!”

小欣宜还不知道父母过世

  江苏省人民医院被分配到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他们完全承担了绵阳三院一个大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的所有任务。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副队长、医务处处长顾民,既要参与协调整个江苏医疗队在绵阳地区的救治,又要奔波于省人民医院两个救护点——绵阳三院和重灾一线平通镇之间救治重伤病员。昨晚8点多,记者遇到他时,他刚刚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回来,长舒了一口气后告诉记者:“这个小女孩的药终于有了。”

  顾民所说的小女孩,正是温总理为她让路的小欣宜。前天9点40分左右,北川县城被压在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的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获救。解放军官兵立即将小女孩放到担架上,往城外救护车能行驶的地方转运。10时15分,担架来到道路中断的三道拐处,在道路中断的地方站着一群人,抬小女孩的担架员一边高呼“让开、让开”,一边急速地往前冲。人们让开了一条路,这时才看见,人群中还有来灾区视察的温总理。两分钟后,小欣宜被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而接收小欣宜的正是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她救治的专家,正是来自江苏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

  在医院,记者看到了小欣宜。她少了一条腿,不知道爸爸妈妈已经去世了,她可能还以为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懂事的小欣宜这两天都没喊“妈妈”,只有在睡梦中才轻轻呼唤“妈妈”,医生护士听后无不落泪。

  看着小欣宜不时绽出笑容的脸庞,记者越发心酸,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当着医生护士和志愿者的面,泪流不止:孩子,你还不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已经永远离开了,你已经成了孤儿,今后谁来疼你爱你?孩子,你还不知道,你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一条腿,再也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蹦蹦跳跳地玩耍了。

  令人欣慰的是,在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胡晓抒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顾民的努力下,在当地医药紧缺的情况下,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小欣宜批了十支较好的抗生素,用于她的抗感染治疗,小欣宜的病情正逐渐好转。如果顺利,两三周后就可以出院了。而目前有关部门也已经联系上了小欣宜在江苏打工的舅舅,她的舅舅近日将赶到绵阳,小欣宜有望见到自己的亲人了。

(快报特派记者 张星发于绵阳灾区)

放心:江苏“热血”已经送到

快报讯(记者 安莹)记者昨天从江苏省血液中心获悉,5月13日,江苏省第一批20万毫升血已经空运到成都,昨天已经用到绵阳灾区伤员的身上了。绵阳救灾办公室的负责人想通过快报,向南京市爱心市民表示感谢,在困难的时候用热血拯救了灾区人民的生命。

  昨天上午10点,山西路广场的献血点,烈日下,长长的献血队伍缓缓移向南京红十字会血液中心采血车,更多的献血者在一旁填写着预约单……“我在南京打工,昨天我跑了两个地方,没排上队,今天我又来了。”一位冯姓安徽籍建筑工人遗憾地说。 “我昨天也跑了3个点了,看来今天我比较幸运,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轮到我了。”东南大学的学生李浩说。

  “听说灾区缺AB型血,我们特意从单位请假赶来。”两位男士对记者说,“灾区的情景让人揪心,我们想,哪怕为他们搬走一块石头也好呀!” 遗憾的是,其中一名男子血压过高,连量了两次都没能如愿献血。

  采血车上,验血员、采血员片刻不停地忙碌着。车上几无空隙,验血者焦急地等待着结果,抽血者静静地看着殷红血液流入采血袋,抽完血的来不及停歇,一边用棉签摁住输血针口,一边赶紧下车让位。

  江苏省血液中心的周知祥告诉记者,一整天电话几乎就没有停过,除了献血的市民,一天下来,已经有300多人进行献血预约登记,团体预约的单位多达200多个、3万多人。其中包括南京军区临汾旅,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以及中大医院、南医二附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

  “目前灾区的供血已经充足,我们建议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前往血站进行献血预约登记,卫生部将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血液采集和调用。”周知祥说。


40℃露天帐篷里 他们为男孩开颅

  没有手术场地怎么办,就地搭起露天帐篷,没有消毒器材怎么办,那就用床单一次性使用,没有厕所怎么办,挖个坑建临时厕所避免病菌感染。在这场大灾难前,江苏医疗救援队遇见了前所未有的医疗物资短缺困难,昨天,当地气温暴升至35℃,前天还挺凉爽的帐篷,顿时变得像个蒸笼,无论是伤员还是医生,都挥汗如雨,让医生揪心的是,由于气温过高,有的伤员不知能否抗过感染关。昨天,记者通过南京市卫生局再次与前方医疗救援队取得联系。

余震不断 江苏救援队已经习惯了

  露天帐篷里男孩的命保住了

  南京市第一医院救援队被分到四川江油县人民医院,这里距北川20多公里,从前天到昨天,余震时不时就来一下。现场专家告诉记者:“住院大楼主墙体被地震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大口子,所有的医院物资设施都被埋在废墟里了,病人和附近的群众聚集在医院的广场上,黑压压的一片,没有灯光,没用通信,甚至连水都急缺。由于余震未了,医院大楼暂时还不能进入,手术室暂时就设在露天的抗震棚里,还好,医院自己的发电机还能救一下急。”

  昨天,当地天气转晴,气温眨眼就暴升到35℃,小小的帐篷顿时成了蒸笼。到了中午,广场里突然传来一阵匆匆的脚步声,一名昏迷的十岁男孩被救援人员推了进来,地震房屋倒塌让这名男孩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让他随时可能失去生命。满头大汗的专家们简单地会诊后,决定立即实施开颅手术。于是,在这超级简陋的帐篷里,一场紧张的抢救就此开始。手术仅用了一小时,非常成功,孩子在术后一小时醒了过来。当孩子睁开眼睛喊妈妈时,在场的专家松了一口气。

  我们已经不把余震当回事了

  在最紧张的时刻,专家还考虑到感染和卫生问题,以免发生其他疾病。南京市第一医院王黎明告诉记者,突然而至的高温给抢救病人带来很多不便,在他们的建议之下,医院临时做了一些简易的厕所,说是厕所,其实是在草地上挖个大坑,然后用倒塌房子的材料围起来,尽管简陋,但是也可以让大家有方便之地,防止了病菌传染。尽管医疗物资紧缺,现场的专家是有什么办法用什么办法。手术纱布没有办法消毒,专家想到用一次性的东西,比如说手术包、手术衣,实在不行,就用床单了。

  王黎明告诉记者,四川比南京的昼夜温差还要大,最低的时候只有10℃不到,热的时候是35℃以上。中午时分,外面35℃,闷热的帐篷里可能就是40℃以上,没有空调更没有电风扇。“医务人员比较辛苦,能有一两个小时打个盹就不错了,其他的时间就在连续救援中。这两天虽然一直都在余震,但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把它当作一回事”,王黎明告诉记者说。

  很多重病人已经来不及转移

  昨天,来医院的重病号有明显的减少,但南京鼓楼医院蒋健心情依然沉重,他告诉记者:“这可能与地震救援的艰难有关系,很多重病号错过了地震后72小时的黄金治疗期,在当地被救出来后,已经不行了,很难再向后方转移了,因此,在前天度过最紧张的一天后,今天来的伤员有所减少。南京鼓楼医院的救援队目前在绵阳市解放军520医院,距离重灾区北川大概70公里,1个多小时的路程。蒋健告诉记者,这个医院是从北川到绵阳的必经之地,所以有很多重伤员首先到这个医院。

(通讯员 子青 宁春 快报记者 刘峻)

中大医院主任医师 口对口抢救呼吸骤停病人

  昨天下午4点,记者电话连线了驻扎在四川绵阳404医院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疗救援队。中大医院医疗队队长、大外科主任、普外科专家汤文浩教授告诉记者,截止到15日上午8:30,中大医院医疗队所在的绵阳404医院共有住院病人835人,新收治病人97人,重症病人220人,24小时手术(包括清创)562人。

  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因为在地震中被压坏双腿,14日下午刚刚实施了截肢手术。今天中午10点钟左右,因肾功能衰竭正在进行透析的她呼吸、心跳骤停,而当时附近的医护人员很少,其亲人急得手足无措,在原地大声哭喊。正在开会的南京中大医院救援队人员听到呼喊,还以为是余震来了,跑出去发现这一情况,52岁的汤文浩主任医师立刻冲过去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石欣副主任医师马上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随着更多的医护人员赶来,患者的情况稳定下来。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不是医护人员采取的紧急措施,恐怕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疗队员在救治现场还发现了“中国共产党北川县纪律委员会”的木牌,纪委的牌子怎么会跑到医院来了呢?原来当时救助伤员情况紧急,没有担架,正好发现这个牌子,于是就当成担架把病人抬了过来。

(通讯员 吴叶青 程守勤 快报记者 安莹)

在一个学校废墟旁 他们搭建了临时救援站

 昨天,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疗救援队向记者传回重灾区现场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让人备感伤痛,照片里没有人,只见残垣断壁。据现场专家介绍,那是个学校,到前天下午5点,这片废墟下,还埋着百余名学生,生死不明。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救援队已经派出一支小分队,孤军深入重灾区,在这个学校旁建立了临时救援站。

  昨天下午4点专家到达重灾区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原本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展开救援工作。前天午后1点,好消息传来了,通往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的路打通了。听到这个消息后,该院专家队员们纷纷请命赶往一线。经过临时紧急研究,队长孔祥清带领另外6名队员,携带五顶帐篷、九个急救箱和大半救护车的各类急救药品以及饮用水和食物,立即奔赴平通镇。平通镇距绵阳市区大约100公里。辗转几个小时后,这支小分队前天下午4点终于抵达平通镇。在现场,专家看到平通镇中学完全垮塌,截至当天下午5点,仍有112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专家把急救点建在离中学大约二三十米的一块平地上。队员们就地救治刚刚挖出来的重伤病员。

  在地震现场找块平地都很难

  由于缺水无电,临时小分队决定每天派一名队员往返于绵阳和重灾现场两地,保持与大队伍的联系。暂时返回绵阳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顾民告诉记者,由于地震,在现场找一块平整的地方扎帐篷都很难,只能把尸体移走,腾出空地来支起帐篷,开展救治工作。

  老专家连线叮嘱救援要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十多位32年前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治、如今已满头华发的老专家们,也时刻牵挂着四川救援队伍。胸外科陈广明主任介绍,唐山惨烈景象现在还历历在目。陈广明对前方的顾民叮嘱说:“灾情严重,尤其是灾后的前三天,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时期。”

(通讯员 张群 快报记者 刘峻)


(《扬子晚报》2008-05-16)

余震中连做40多台手术
口述: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副队长、医务处处长顾民

省人民医院承担了绵阳三院一个大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的所有任务。昨天(14日)迄今,我们救治了100多名重伤员,连续做了40多台手术。手术室在9楼,余震来时,楼房晃得非常厉害,但我们的队员没有任何犹豫,全心专注于手术。队员们连续十五六个小时没有休息,一直忙到凌晨1点多钟。

  很多病人送到三院,打开救护车一看,病人已经死亡。这样可不行啊!我们医疗队商量,一定要关口前移,一定要冲到第一线去,不然死亡率、致残率太高了!

  昨天午后1点,好消息传来了,通往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的路打通了!

  “我们要冲到重灾第一线!”队员们纷纷请命赶往一线。最后决定13名队员继续留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不断运送过来的伤病员,我和队长孔祥清副院长带领另外6名队员,携带五顶帐篷、七个外科用急救箱、两个内科用急救箱和大半救护车的各类急救药品以及饮用水和食物,立即奔赴平通镇。

  一路上到处是山体滑坡,不时有巨石从山上滚下来,尤其余震发生时,山石乱坠,感觉好像就要砸到头顶了!

  辗转几个小时后,下午4点终于抵达平通镇。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没想到平通的状况这么惨,竟然找不到一幢完整的建筑,甚至找不到一块能够搭起帐篷的完整平地!

  无水、无电、无通讯,工作开展难度非常大。但灾情不容等待,时间就是同胞的生命!

  平通镇中学完全垮塌,我们到达时,仍有112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我们把急救点建在离中学大约二三十米的一块平地上。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了不到30分钟时间就建好了临时急救医疗点,并马上投入战斗,就地救治刚刚挖掘出来的重伤病员。

  我们另外派出3名队员在灾民点上来回巡视,一旦发现病人,立即就地急救。晚上,依靠手电筒和应急灯照明,我们就地培训镇卫生院的6个医生。等我们把重症病人都抢救好了,就把急救点移交给他们,变成一个小的临时卫生所,给灾后重建做好医疗保障。然后我们准备再奔赴另一处重灾区。

  昨天雨停了,太阳升起来,平通的地面温度达到35℃以上,极大地消耗了队员们的体力。但没有一个队员抱怨,大家精神状态都非常好。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就喝矿泉水。当然,矿泉水很有限,我们只喝一点点,尽量把水省给伤病员和当地的老乡。

(张群 步伟 毕晓红 整理)


1小时,帐篷里为男童开颅

省人民医院:救援老队员为前线支招

  昨天上午10点,江苏省人民医院唐冠文、赵辨等十多位当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医疗队的专家聚集在医院活动室,通过电话连线,激励前方队员。唐冠文教授提醒说:“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问题,还要注意疾病传染、感染问题!”老专家们提醒,要防止地震后可能爆发新的疫情,当年唐山地震后去救援的大部分医疗人员都被感染了疟疾,导致严重腹泻。

  中大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石欣:同事口对口帮女孩人工呼吸

  昨天下午4点,记者电话连线了驻扎在四川绵阳404医院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疗救援队。普外科副主任石欣说,“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因为在地震中被压到双腿,14日下午实施了截肢手术。昨天中午10点钟左右,因肾功能衰竭正在进行透析的她呼吸、心跳骤停,亲人急得手足无措,在原地大声哭喊。52岁的汤文浩主任医师立刻冲过去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我也在一边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患者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

  南京第一医院救援队队长王黎民:在帐篷内做开颅手术

  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江油市人民医院,所有救治工作都在简易搭建的帐篷里或是露天进行,很多设备都不能用。昨天中午从北川送来了一个10岁的孩子,头部重伤、颅内血肿,我们就在帐篷里做了开颅手术,手术仅仅用了一个小时,术后10分钟孩子就完全清醒了过来。

  南京鼓楼医院救援队队长蒋健:夜里常常被震醒

  到昨天下午5点半,我们已经收治了200多号病人。由于地震发生后救援的黄金段是72小时之内,所以昨天的病人已经有所减少,很多伤员被挖出来以后已经不行了,无法再做进一步治疗。医疗队准备把医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可能会被派往北川震中地区。晚上余震还是很多,常常被震醒。

  南医大二附院副院长汪宝林:居民用破桌椅烧稀饭送来

  我们在绵阳市江油九零三医院,医疗队已成功进行了70余台手术,手术全部是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此外,生活条件仍然艰苦,主要以吃方便面和稀饭为主。当地的老百姓很热情,把自己地里的黄瓜、西红柿送给我们,用破桌椅烧稀饭送到我们手中,让我们能有力气投身到救灾中。

(张群 步伟 叶青 守勤 杨彦 徐骏 宁春 杨彦 何松明 毕晓红 整理)


40多个小时未合眼 日夜兼程赶赴灾区
江苏50辆急救车今抵四川

出发后,才真正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记者14日下午跟随50辆来自全省各地的医疗救护车队,行程2243公里,往地震灾区方向前进。

  启程后车队一直在行驶中,没有停车就餐,更没有停车休息。一辆车上,两位司机轮流休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到达地震灾区。

  昨天凌晨4点开始,车队就踏上了崎岖陡峭的盘山公路,救护车队以面包车为主,加之很多司机从未有山路驾驶经验,速度相对减慢。眼前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脚下是万丈深渊,盘山公路多是石子路,途中要小心绕过挡在路中的巨石。记者蜷缩在车里,像坐船一样颠簸着。而车上两位驾驶员,来自扬州医院的杨希庭、陈维从上车后就一直没合过眼,40多个小时,精神高度紧张,饿了吃两块饼干,嚼嚼口香糖,连水都不敢喝,怕耽误行程。“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这是记者听到他们说得最多的话。一位最年轻的司机说,他从来没有开过这么远的车,这次艰难远行,让他终身难忘。

  凌晨4点进入山区,到昨天下午4点才走出了山区,车队抵达湖北利川。为了保持清醒状态,司机们将车停在路边,用泉水洗把脸,再继续上路。乡亲们看到救灾车队来了,送来了开水和毛巾,有的还泡好了方便面送来,却怎么都不肯收下钱。20分钟后车队继续前进,行进在漫漫的山路上,向灾区四川出发。最艰苦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今天车队将抵达成都,接受卫生部统一安排,分批深入灾区一线抢救伤员,记者也将跟随车队到达灾区一线。

(扬子晚报记者 于丹丹 发自湖北利川)


国家急救专家组组长胡晓抒: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扬子晚报讯] 记者昨日电话连线江苏省抗震救灾医疗队总指挥、国家急救专家组组长胡晓抒,他介绍说,目前收治的病人仍然以挤压伤、外伤为主,但是昨天开始因露天睡觉、饮水饮食不当,已经出现少量腹泻病人。目前医疗队开始转向卫生防疫工作,昨天《救灾防疫工作方案》和《救灾防疫技术方案》已经出台,由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和部分志愿者组成的10支卫生防疫医疗队也已组建完毕,昨天中午12点半到灾民集中点进行消毒、灭蝇和宣教工作。胡晓抒说,医疗队现在的工作目标就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冯家清 毕晓红)


我省首支防疫救援队启程赴北川

[扬子晚报讯] 为做好灾区卫生防病工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组建了四支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昨日中午12时30分,第一支救援队带着防病消毒杀虫物资已赶赴四川灾区。这支队伍由来自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消毒杀虫等不同专业11名专家组成,将被派往北川,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李小宁告诉记者,随队配备的100万元消杀药品已全部到位,随时供调配使用(其中,漂精粉50吨,环卫乐10吨,泡腾片20吨)。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省派往四川抗震救灾前方的医疗队员总数达到124人。省卫生厅还组建了208人组成的10支医疗队、由30人组成的3支卫生防疫队,随队物资也已备足,随时待命出发。

(冯家清 毕晓红)

(南京晨报 2008-05-16)

帐篷里南京专家开颅救活10岁男孩
21人江苏医疗小分队今天挺进北川

在到处都是山体滑坡、险情不断的一线,他们义无反顾地驻扎救人;在缺少医疗设备的病房,病人突然出现危险时,他们口对口抢救病人的性命……昨天,记者与江苏医疗队专家取得了联系,一个个在他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经历,却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

 “我们要冲到重灾第一线!”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领队顾民介绍,5月14日午后1点,好消息传来了,通往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的路打通了!“我们要冲到重灾第一线!”,队员们纷纷请命赶往一线。最后决定13名队员继续留守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不断运送过来的病伤员,队长孔祥清副院长带领另外6名队员,立即奔赴平通镇。平通镇距绵阳市区大约100公里,一路上到处是山体滑坡,几万方的塌方、滑坡一处连着一处。疏通后的马路不到3米宽,不时有巨石从山上滚下来,尤其余震发生时,山石乱坠,感觉好像就要砸到头顶了!

  虽然无比危险,虽然惊心动魄,但大家一再请司机能够开得更快些。辗转几个小时后,下午4点终于抵达平通镇。“我们到达时,仍有112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我们把急救点建在离中学大约二三十米的一块平地上。队员们马上‘战斗’,就地救治刚刚挖掘出来的重伤病员。等我们把重症病人都抢救好了,就把急救点移交给镇卫生院的医生,然后我们准备再奔赴另一处重灾区。”顾民说。

专家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活病人

  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因为在地震中被压到双腿,昨天中午10点钟左右,因肾功能衰竭正在进行透析的她,呼吸、心跳骤停,女孩的亲人急得大声哭喊。正在开会的南京中大医院救援队人员发现了这一情况,52岁的汤文浩主任医师立刻冲过去,为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石欣副主任医师马上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随着更多的医护人员赶来,患者的情况稳定下来。

开颅手术救活两人

  第一医院医疗队长介绍说, 他们在离北川队大概20公里的江油市人民医院,是靠地震核心区最近的一个市。因为江油市也是一个重灾区,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在露天搭的帐篷,甚至有的是在露天工作。

  昨天中午,他们给一个从北川过来的小病人做了手术, 他是个10岁男孩,头部外伤,颅脑重度损伤,生命垂危。他们就在这个简易的手术室里,给他 做了开颅手术,仅仅花了一个小时时间,手术就圆满结束。10分钟以后病人完全清醒。

 同样是昨天中午,一位年轻的男子被家人送到了绵阳404医院,这位年仅31岁的病人因为颅内出血已经昏迷,中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天明见到病人后,立刻安排为病人做CT、剃头,不到半个小时,病人被推进了手术室开颅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

  而据鼓楼医院医疗队队长蒋健介绍,他们在绵阳当地的520医院,管50张床位,从13日接手以后,大概诊治了200号病人。大部分是比较重的伤员。

江苏医疗队21人今进入北川

  昨天晚上,记者从江苏医疗队副总指挥李少冬处了解到,江苏医疗队在抽调6人去平通镇灾区一线外,今天还要再抽调21人前往北川。李少冬说,派往北川的医护人员主要是急诊科、骨科医生和护士,从各家医院抽调。

(通讯员:张群、吴叶青、程守勤、丁森、王磊  记者:华琳月、戚在兵)



(《新华日报》2008-05-16)

我省首支防疫队飞赴抗灾第一线
心理疏导专家首次上阵

 15日上午10点半,省卫生厅接到卫生部要求我省组建卫生防疫人员赴灾区的通知后,立即行动起来。2小时后,一支精干的防疫队伍即组建完毕,中午12点半正式出征。

  此行的11名队员中,有 9名消灭杀毒专家,其中几位多次参与过海啸、洪水等国内外大灾情的处理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一位名叫丁震的小伙子,是当年唐山大地震那年出生的,此次也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奔赴灾区。最年轻的队员是1986年出生的摄像师曲晨,小曲主动请缨奔赴第一线,由于来不及回家告别,他妈妈追到机场为儿子送行,场面感人。

  据防疫队队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明浩介绍,由于地震灾区一直在下雨,加上气温将逐渐升高,人和动物的尸体已经开始变质腐烂,蚊子、苍蝇将会大量繁殖,老鼠等也会出洞四处觅食,非常容易暴发虫媒传染病。此外,建筑物普遍倒塌,大量灾民生活、居住在临时帐篷内,生活垃圾和排泄物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饮用水和食物容易受到污染,非常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所以他们这次足足带了40吨消杀药品。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李小宁,是此次派出的唯一心理疏导专家。他说,大灾之后,许多灾民失去亲人、住所,甚至身体伤残,尤其是幸存下来的孩子们,强烈的灾害刺激容易留下深深的心灵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对幸存灾民进行心理干预。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华主任表示,昨天派出的是首批防疫人员,第二、第三批也已准备就绪,随时可开赴灾区。



 

版权所有:生物医学光子学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 29号,211106,025-84891938

苏ICP备06029209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 技术支持-投诉建议

1000